▲零件自製率新制衝擊不少汽車品牌,台灣各大品牌公開回應。(圖/翻攝自各車廠、資料照)
記者徐煜展/綜合報導
8月1日經濟部針對台灣國產車祭出更嚴苛的零件自製率規範,MG、未上市的大通Maxus首當其衝,讓不少台灣MG車主炸鍋引爆討論,更讓不少台灣消費者憂心,零件自製率新制衝擊下,未來恐買不到便宜國產車,只剩較貴的進口車能買了!
▲MG打下市場好口碑,無奈因新制度讓MG4被迫暫時下架,HS、ZS限量接單。
MG自2022年重返台灣市場,後續以HS、ZS、MG4打開話題,2023年全品牌繳出13,791輛出色成績單,2024年上半季MG HS更以8,248輛的亮眼銷量,擊敗HONDA CR-V、福特Kuga等國產中型休旅同級對手,甚至漸漸對TOYOTA進口中型休旅RAV4、國產跨界休旅Corolla Cross造成威脅。
MG逐漸打破台灣過去各品牌獨佔的級距地盤,而台灣政府經濟部於8月1日祭出新制度,針對已上市國產車,要求零件自製率第1年20%、第2年30%、第3年35%,讓MG4因零件比例不足,被迫短暫下架,HS、ZS也轉變成限量接單,MG必須在庫存出清完畢後,達成要求的國產化,否則未來無法再銷售。
▲MG HS在2024上半年就賣出8,248輛,不僅成為國產中型休旅車領導者,更進一步威脅到進口身分的同級距車型。
經濟部政府新制度的要求,旨在提高本地汽車零件的自製比例,但其實後續隱憂必然對台灣製造端和市場銷售端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衝擊台灣汽車產業的動向
1.供應商壓力增加:由於國產車零件自製率提高,台灣供應商可能面臨更大生產壓力,以滿足銷售端製造商需求。如果台灣供應商無法快速擴大產能或提升技術,可能導致零件供應不足,進而影響台灣汽車整體生產線的運營。
2.零件成本上升:由於台灣零件供應商將面臨技術提升和生產擴張的挑戰,這可能會加高生產成本。尤其在高科技零件領域,台灣供應商更需要大量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導致生產成本上升。
3. 零件的替代品問題:部分製造零件如果在台灣無法找到合適的生產替代品,品牌可能被迫尋找高價進口零件,這將進一步拉高整車的生產成本。
▲新制度要求恐讓國產車價、成本攀升,進而轉嫁到消費者。
對台灣消費者的潛在影響
1.國產車價格上漲:隨著台灣零件生產成本的增加,國產車的製造成本勢必跟著上升,這將導致國產車售價上漲。對於價格敏感的台灣消費者來說,將會削弱購買國產車意願。
2.消費者轉向進口車:隨著國產車價格上升,部分消費者可能轉而選擇進口車,特別是台灣近幾年汽車生態,進口車已經逐漸與國產車出現死亡交叉,將進一步改變台灣汽車市場的結構,可能再導致國產車市場需求下降。
3.市場選擇變少:若國產車的競爭力因成本上升而降低,市場上可選擇的車型將更趨向於進口車,導致減少台灣市場的消費選擇,尤其加大影響百萬內經濟型車款。
長期來看,若台灣供應商能夠快速適應這一政策並提升技術水平,台灣的汽車產業前景能更強大,但在短期內,台灣消費者可能不得不面對國產車價格上升的現實,並在進口車和國產車之間作出選擇。
▲台灣各大品牌對於新制度表達支持態度,為促進台灣汽車產業目標努力。
在8月1日的嚴苛新制要求下,中華汽車對於新制表態支持,為了將加速與其他產業合作,加速旗下汽車零件開模、組裝、驗證等階段,讓未來旗下汽車能達到政府要求的3年內達到35%。
TOYOTA台灣和泰汽車表示,對於產發署自2024/8/1起實施之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要求新制,和泰汽車與國產車製造廠國瑞汽車,無論於適用對象與比率上,本牌商品目前均不受影響。未來也將配合政府政策,支持現地零組件,與供應廠商共同成長。
台灣本田表示,支持8月1日的政府新制度,品牌販售車款均不受影響,未來持續與在地供應商合作,促進台灣汽車產業發展。
台灣福特六和會持續評估導入適合台灣顧客需求的產品。今年斥資超過25億推動中壢廠區產線升級,同步強化在地廠商研發能力,提升零組件生產品質及產值,未來也將持續與在地供應鏈攜手合作。
台灣Hyundai同樣表達支持態度,會依照政府要求達到要求目標。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