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電動車出口輛暴增。(圖/CFP)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新能源車出口量近年突飛猛進,不只跨越了百萬輛的大關,更已佔到大陸汽車出口總量的24.5%。不過,專家提醒,雖然出口量狂飆,但大陸的新能源車在全球市場仍面臨多重挑戰,包含需求差異、各國技術標準不同,以及基礎建設不足等。
根據《IT時報》報導,駕仕派聯合創辦人劉學曉表示,需求差異化方面,在歐美等傳統汽車製造強國,中國大陸的品牌難以完全契合當地市場需求,例如,大陸消費者偏好大型、舒適的車型,而歐洲市場則更青睞小型、運動化的車輛,這種差異使得大陸車企打開歐洲市場時面臨較大困難。
劉學曉提到,不同國家對於新能源技術的標準也存在差異,包括充電口、安全標準等,大陸車企在開發新產品時需要進行針對性的設計,無疑增加了研發成本和時間壓力。
劉學曉說,同時,由於部分標準缺乏開發經驗,可能導致專案進度不可控,進一步加大挑戰。
劉學曉認為,海外新能源基礎建設的不足也限制了新能源車型的出口份額,以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車型為例,在大陸市場,這類車款因其續航里程長和節能優勢而受到歡迎;但在海外嚴寒地區,由於缺乏充電設施和補能體驗,PHEV車型的使用體驗並不優於HEV(混合電動車)車型,同時電池成本也增加了負擔,「因此,在海外市場銷售PHEV車型的意義並不明顯。」
劉學曉強調,嚴寒地區的續航力挑戰不容車企忽視,目前,使用PHEV、增程混動等技術路線,是解決新能源續航焦慮的方式之一,也有車企選擇固態電池技術路線,「但距離預期量產至少還有一代或兩代車型的時間。 」
劉學曉說,目前,產業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未來5至8年時間,PHEV或是新能源車企解決嚴寒地區續航挑戰的主要技術路線之一。
也有業內人士直言,大陸新能源汽車擁有低成本及規模製造優勢,進入南美洲、東南亞、北歐等缺乏本地產業鏈的市場幾乎沒有門檻,但面對美國市場則仍有難以跨越的鴻溝,「美國產業限制嚴格,對中國新能源品牌設置高壁壘,甚至連電池供應鏈使用中國供應商的材料都不允許享受聯邦政府補貼。」
劉學曉認為,2024年新能源車出海必須攻下多個國際市場,一是向歐洲非主流汽車大國出口新能源車;二是透過中亞國家向俄羅斯供貨;三是在東協國家建立當地工廠進行海外組裝銷售。
另外,EqualOcean分析師陳志亨也預測,非洲可能會是下一片藍海,等著中國大陸品牌「揮劍出征」。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