鈑金薄車子一樣耐撞?別把「偷料」跟「潰縮區」混而一談

鈑金厚度跟車輛耐撞程度沒有正相關?別把「偷料」跟「潰縮區」混而一談(圖/達志示意圖)

▲鈑金厚度跟車身結構,都是攸關行車安全的必要條件。(圖/達志示意圖,以下同)

記者游鎧丞/綜合報導

看到標題,或許有人覺得《ETtoday車雲》又來引戰了;畢竟「鈑金厚度=耐撞程度」向來都是各大汽車論壇爭議不休的熱門議題;有一派認為,總認為鈑金薄的車跟鋁罐做的沒兩樣;另一派則強調,被大車撞鈑金多厚都沒有用,何況現在車廠注重的是潰縮區設計,車體架構才是不二王道!

兩邊你來我往,爭論不休,場面之熱烈堪稱是車界萬年熱戰話題,然則事實究竟是如何呢?

鈑金厚度跟車輛耐撞程度沒有正相關?別把「偷料」跟「潰縮區」混而一談(圖/達志示意圖)

▲相信買車時,仍是會有人習慣敲敲車身鈑金、開關門,去感受車身鈑金厚度紮不紮實。

先講結論,其實上頭兩派論者實則都各自講對了一半;排除一些條件過於極端的意外事故,其實不管是鈑金厚度亦或是車身結構,無疑都是攸關行車安全的要素(缺一不可);打個比方,車身鈑金就像是房屋外牆,車身架構則是房屋樑柱,誰都不希望地震發生時,薄弱的外牆倒塌壓死人,這時空有「無堅不摧」的樑柱架構也是枉然,同理放在新車亦是如此。

《ETtoday車雲》這樣講,想必又會惹來部分「潰縮區教義派」的質疑,我們晚點再來分析潰縮區必須建立在怎樣的「必要條件」才能納入討論;先用常理探討,排除前後追撞後車身潰縮的案例來看,倘若這時出現側方有大型異物撞擊,恐出現穿刺車身的危險時,我們還要堅稱所謂的「鈑金厚度無用論」嗎?

《ETtoday車雲》承認,我怕死,還是希望車門鈑金能擋多少傷害是多少……。

鈑金厚度跟車輛耐撞程度沒有正相關?別把「偷料」跟「潰縮區」混而一談(圖/達志示意圖)

▲不管鈑金厚度與否,都不能否定它其實也算車身架構的一部分。

再者在爭論過程中,總會有人拿日系國產品牌與歐洲品牌相比,並以報章媒體報導上的意外事故為例,得出「國產車=鈑金薄=不耐撞」的結論;事實上這類相對性的比較,老實說是有些有失公允;畢竟隨著造車工藝的進步,車廠對於鈑金厚度也不再像是過去訴諸「越厚越好」,因此在車輛年份、出身來源、用料材質等諸多可變因素外,是否就能一概論之「這款車鈑金厚所以比較安全」、「那款車鈑金薄所以比較危險」?嚴格來說這樣的評判是有些偏頗的。

但《ETtoday車雲》得強調,基本上車廠對於鈑金的厚度,都有一套約定成俗的安全標準;但礙於國內這類資訊並未透明化,讓這樣一翻兩瞪眼的數據遲遲未能開誠布公,只能讓大多消費者憑藉著刻板印象評斷車輛安全與否。

鈑金厚度跟車輛耐撞程度沒有正相關?別把「偷料」跟「潰縮區」混而一談(圖/達志示意圖)

▲某種程度上,國外撞擊測試對於台灣現行進口車仍有頗高的可信度。

最後,來解釋一下所謂的潰縮區;誠如先前所述,隨著造車科技的日新月異,不少車廠也紛紛知道鈑金越厚、車身越硬並非是安全的必要條件;畢竟「硬碰硬」所導致的強烈衝擊力道,不僅對車內駕駛乘客,甚至是車外行人無疑都是一次重傷害。

因此在這樣的考量環節下,車廠開始在研究如何在「維持」車身架構完整性的條件下(請注意,是維持車身架構完整性喔),於車頭車尾設計名為潰縮區的緩衝區域;這樣的潰縮區是獨立於車內Safety Zone安全區之外所設計而成,透過強度較低的鋼材以及折痕設計,讓車頭車尾在遭受撞擊時,能夠以凹折壓縮的方式,減緩衝擊力道並延長車輛滑行至靜止的時間。

鈑金厚度跟車輛耐撞程度沒有正相關?別把「偷料」跟「潰縮區」混而一談(圖/達志示意圖)

▲但潰縮區的設計,是建立在車身架構完整性此一最大前提下。

看到這裡,或許你會問那潰縮區跟鈑金厚度有何關係?《ETtoday車雲》要強調的是,鈑金薄跟潰縮區設計是不能混為一談的兩件事;別忘了,先前才提過「車身架構完整性」才是「潰縮區效用」成立與否的必要關鍵;要不車禍時,車子潰縮是潰縮了,但整體車室卻無法維持相對應的逃生空間,豈不是一切都白搭?

回應標題所提到的,鈑金厚度雖不是絕對的厚薄之分,但它有明文規定的安全標準值;不是每台事故車縮成一團時,就能用「潰縮區」忽略車廠偷料的可能事實;要是下次要拿著新聞報導照片洗白/攻擊特定車廠時,還是先看看A柱這類架構有沒有扭曲變形吧,要是連這類基本功都沒做好,就別拿「潰縮區」這專有名詞來說嘴了……。

►謝絕忘記開燈三寶 日本4月起市售新車全面標配自動啟閉頭燈

►比酒駕更危險的開車習慣?Android Auto讓駕駛分心長達16秒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熱門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