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CAP展演緊急煞車輔助系統行人偵測的實車測試,人偶被撞飛散落一地。由於測試不符規範,故畫面經特殊處理(圖/記者張慶輝攝,以下同)
記者張慶輝/彰化報導
台灣新車安全評等計畫(TNCAP)自2022年第4季正式啟動測試、並於2023年3月底公布首批受評車成績後,第2批與第3批的作業也持續進行中,為了讓外界更瞭解各測試項目,今(5)日負責執行TNCAP的財團法人車輛安全審驗中心(車安中心VSCC)、與負責檢測的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車輛中心ARTC)又向外展示行人防護等項目,其中緊急煞車輔助系統行人偵測項目更直接把測試用人偶撞飛,震撼畫面讓眾人驚呼連連。
▲受評車是受到大量精密電控設備操控駕駛,藉此排除各種人為因素,並讓測試具有重現性。
為了排除一切人為因素,測試緊急煞車輔助系統(AEB)時都是採用高精度的電控設備操作車輛,整套設備從裝車到調整完成最少需要4個工作天,而且為了把變因降到最低,除了帶動人偶移動的牽引系統會加上抗電磁干擾罩、負責遮蔽視野的車輛顏色與形式都有規定外,就連測試場地周遭都要保持淨空,每次測試結束後受評車都會繞行讓煞車與輪胎回到正常工作溫度,就是要盡可能還原真實狀況。
▲雖然人偶被撞到噴飛散落一地,但整個測試環境與過程都不符規範,所以不能算是正式的測試結果,故畫面經特殊處理。
儘管今天上場演出的受評車將人偶撞飛,但官方不斷強調「這只是為了展示測試流程」,事實上現場有大量不合規範的干擾因素,包括大批媒體站在測試區周圍使用各種電子設備,引擎蓋上也被額外加裝運動攝影機等,而且實際測試時會從20km/h開始,每次多5km/h循序往上加速,不過展演時間有限,官方選擇直接以45km/h進行演示,所以不管撞或沒撞,都不能算是正式的測試結果。
▲行人被動防護部分會在車上設置許多點位,整個測試最多會高達18次,車輛受損時的修復流程也都經過深思熟慮。
除了驚心動魄的AEB測試外,活動中也展示了行人保護試驗的前期準備流程,車上會根據測試需求以高精度三次元量測儀標出點位,3個項目共會隨機挑選出最多18點進行測試;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試驗可能導致車身受損,此時TNCAP會向外採購原廠料件,再委由品牌服務廠的專業技師進入ARTC對受評車進行維修,以「料工分離」的方式確保不會有「選手零件」被裝上車。
▲除了大眾印象深刻的撞擊一瞬間外,這是車輛中心首次公開撞擊前的準備工作,需要花至少8天才能完成。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都會著重在新車撞測的「撞」上面,但為了要得出最嚴謹的結果,在正式開撞前有著大量的準備工作,除了架設各式儀器設備之外,假人坐在哪、怎麼坐也都有詳細規範,甚至測試前還需恆溫5小時以上,確保假人皮膚關節的特性不會發生誤差,光是車輛整備就要耗費8個工作天,而1個車款總共需要撞掉4台,再加上撞後的數據蒐集與分析,1季的時間內要檢測2個車款並公布結果,工作量可說是相當巨大。
▲撞擊測試同樣需要在車上設置大量儀器設備,事後的數據蒐集與分析也都相當耗時。
正因為從購車開始到公布結果全都存在大量成本,目前TNCAP是由交通部編列預算來執行,車安中心執行長周維果指出,NCAP制度需要長期推展才能顯現最大效益,在每年執行8車型的前提下,1年營運預算高達1.2億元,除了仰賴交通部編列預算支持外,車安中心也試著尋求其他財源,例如金管會、衛福部及產險公會等,但相關單位都沒有意願給予協助,儘管認為不會出現「首撞即終撞」的窘境,但周維果仍強調只有永續執行,才能促使車廠開發出更安全的新車,消費者也才能因此買到更安全的車。
▲車安中心執行長周維果(左)強調NCAP制度需要長期執行才能發揮出最大效益,為此也會積極尋求各種財源降低政府負擔。
至於車款世代交替造成的「受評車結果出爐卻停售了」或「剛上市熱門新車要2年後才進測試名單」等問題,周維果也提到,其實現行規章中並不是只能以銷售量決定受測名單,當中還有其他彈性調整空間,而為了進一步改善這些問題,第2版的規章對此將有更多著墨,等到正式上路後就能進一步優化整個評選流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