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聰/一年死亡人數近3000 減少交通事故傷亡 需靠道路分級分流

我們想讓你知道…中長期建議應有不同層級道路分級之車種分流的相關規劃設計,並宣導教育弱勢用路人使用運具之安全規範,盡早提供台灣完善安全的交通環境。

交通部,交通事故,車禍,死亡率,機車,汽車,車種,道路分級分流

▲台灣道路事故死傷多,如何改善也成了重點議題。 (圖/記者蔡佩旻翻攝)

● 李克聰/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

國內2020年交通事故發生後30日內死亡人數近3,000人,其中近半是65歲以上高齡者,交通部道安委員會指出主因是高齡人口攀升,也將持續進行改善。

行政院曾於8月中旬召開檢討會,道安委員會在報告中針對高齡者死傷占比偏高提出改善方案時,蘇貞昌院長質疑針對「高齡者是加害人還被害人」定義不清,並說自己也是高齡者。

事實上高齡者死傷占比偏高的問題早在2019年即已是檢討重點,道路死傷中高齡者佔4成,其中5成又以機車為主

三周後蘇貞昌院長於9月9日主持「110年度第3次治安會報」,會中由交通部再度報告「交通道路安全事故分析及改善對策」,蘇貞昌指示台灣車禍死亡率與其他國家相比有偏高情形,交通部應針對交通安全問題提出具體改善辦法,從路口與路型等交通工程、交通號誌、科技執法、落實交通安全教育等4面向提改善辦法,並蒐集相關部會及警察單位等建議,車輛事故肇因必須從源頭釐清,如相關組織或公司行號須負起責任的事件,應予以課責,以減少車禍發生。

台灣交通死傷正成長

根據交通部最新的統計數據 ,在去年(2020)年當中,交通事故件數高達 362,259 筆,30 日死亡人數有 2,968 人,自 2017 年以來,連續四年皆呈正成長。

參考人口是台灣五倍的日本,在去年僅有 309,000 筆事故件數、 2,839 人因交通事故死亡 ,和前年(2019 年)的 3,215 人相比,下降了 11.7%。而台灣如何能在進入少子及超高齡化的人口分布下,對症下藥提供良好完善的交通安全環境更是刻不容緩。

交通部,交通事故,車禍,死亡率,機車,汽車,車種,道路分級分流

▲近年來年輕人與高齡者的機車安全越來越嚴重。(圖/龜山警分局提供)

由交通部道安資訊統計近年來的交通事故資料,年輕人與高齡者機車安全問題愈來愈嚴重,機車因皮包鐵及速度快,比其他運具危險,但政府一直輕忽機車普遍被多數民眾做為主要運具對交通安全之重大衝擊,不但未開始限制其使用,也沒有完整改善機車大量需求下之道路因應規劃設計,造成目前台灣有1,410萬輛機車,民眾外出旅次使用機車占比近五成。

加上政府推動自行車等綠色運具,貌似輕型機車的電動自行車應運而生,而高齡者使用電動代步車也日益增加,各式車種混流更加嚴重,自然形成殘酷危險之交通環境。

相信政府在民意掛帥下,不會採行限制機車數量方案,因此應該開始規劃其供需平衡之交通工程改善方案。首先因現有之都會區道路條件受限,大部分的道路無法規劃設計足夠容量之機車道或慢車道,所以未來必須採用道路分級分流才可促使各式車種達到供需平衡之使用環境。

相信台灣正全力逐步推動自動駕駛的科技化駕駛輔助系統,在有效保障自動駕駛交通安全之前提下,規劃道路分級分流勢在必行。

道路分流減少交通事故

道路分流可分成車種分流、車速分流及行向分流等,可依道路之路段與路口適當規劃,車種分流可簡化車流組成,提高機車行駛安全,車種分流短期可考慮將易肇事路段規劃分車種使用機制,規劃適當之大型車輛替代路線並限制其全時段或尖峰時段禁止行駛易肇事路段,中長期在都會區甚至可考慮採行不同層級道路分級之車種分流,將公車、汽車與機車盡量在不同道路分流,主要幹道可規劃公車、汽車及自行車之專用道,支道視其條件可規劃為機車優先或專用道路並形成整體順暢路網便於機車族使用,以減少混合車流危險。

車速分流則可規範在相同速限範圍(設定最高及最低速限並標示清楚),機車可使用快車道以增加機車使用之供給,以避免慢車道因機車數量過多及車速差異大造成之混流危險,使用快車道之機車則可在允許左轉路口直接左轉,解決機車族爭議不斷之二段式左轉問題。

行向分流則可規劃在路口及其前端之適當長度的路段,以分流式指向線導引直行車輛靠左,右轉車輛靠右,以避免轉向與直行車輛之衝突碰撞風險。

車種分流管制之實施檢討,交通部運研所曾在2011年「單向三車道以下道路『取消禁行機車道』及『允許機車直接左轉』之評估報告」評估分析,「混合車道」的事故嚴重性是慢車道的1.28倍,「禁行機車道」則是慢車道的1.51倍。顯示慢車道與機車專用道的傷亡風險比其他車道為低。

交通部,交通事故,車禍,死亡率,機車,汽車,車種,道路分級分流

▲汽機車分流有助於減少交通事故產生。(圖/記者李毓康攝)

針對禁行機車之檢討,臺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也曾在2010年至2019年針對單向三車道以上路段,試辦取消第三車道禁行機車,試辦地點共64路段,其中63.4%的路段事故發生情況在取消後更惡化,顯示車種分流管制仍有其必要性,如規劃『取消禁行機車道』等之車速分流則必須有科技執法的配套規劃,以避免機車行駛快車道未依速限範圍之規定,反增車種及車速混流之風險。

總之,因道路空間有限及路口轉向衝突,各式車種混流不可避免,如何善用車種分流並加入行向分流及適當的速度分流以控制混流之安全風險,同時考量弱勢用路人(行人、自行車及機車)之保護力差,如何透過速度管理降低弱勢用路人之傷亡,為國內交通安全首要課題。

建議第14期院頒方案的交通改善策略應完整清楚定義減少混合車流程度的短、中、長期明確具體作為,並規範中央及地方政府之改善期程。

建議短期應以各式車種供需平衡下,在路段採行整體連貫一致的完全車種分流或部分車種分流的規劃設計,在路口規劃行向分流,以助於改善混合車流程度,並運用滾動式檢討機制評估改善效果。

中長期建議應有不同層級道路分級之車種分流的相關規劃設計,並宣導教育弱勢用路人使用運具之安全規範,盡早提供台灣完善安全的交通環境。

熱門點閱》

► 邵宗海/駐美代表處更名「台灣」 是利或弊

► 周宇修/國賠案修法 訴訟費「預納」制度非改不可!

► 王任賢/追查Delta源頭?台灣邊境管理應強化!

► 李沃牆/協助疫情下的年輕人 勿讓他們淪為下流世代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李克聰專欄

李克聰專欄 李克聰

逢甲大學副教授,美國馬里蘭大學博士,專長為智慧型與大眾運輸系統、航空工程。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