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志/把Delta當另一種病毒 社交距離要拉更遠

我們想讓你知道…建議不怕痛去打第2劑第3劑的疫苗,配合更嚴格的個人防護和隔離措施。

● 潘建志/精神科醫師

一張圖,理解並記住Delta變種的特性。Delta最明顯的不同,是在人體內複製地更多更快,讓人體內病毒量的曲線變化從黑色變成紅色那條,這一來出現了3個明顯的改變:

 

▲Delta病毒感染特性(圖/翻攝潘建志臉書)

1、曲線往上移,代表人體內的病毒量增加了,中國的研究號稱增加1,000倍。確診個案,測量到PCR的CT值通常比較低。

2、曲線往前擴張,潛伏期從5天減少到4天。感染後更快有傳染力,症狀出現更早。越短的潛伏期,就越不容易防堵。可能在病患身上的病毒被檢查出來之前,病毒已經傳染給別人了,來不及隔離。

3、曲線往後擴張,病毒存在體內的時間變長,有學者認為隔離期要從14天延長到18天。

光是第1點,在人體內的病毒量增加,就導致許多應對上的差異,病毒從口腔或鼻腔排出體外後,在空氣中的濃度增加,形成氣溶膠的機率變大,停留在空氣中更久,傳的更遠。

原先我們戴的口罩,比方N95,可以排除95%的微粒,有5%的微粒通過,但如果空氣中的病毒粒子數目增加10倍,5%的病毒量比之前也會增加10倍,傳染力自然上昇。在三密空間中變得更危險,社交距離要拉得更遠。

防堵成本排擠買疫苗費用

疫苗低度接種或使用疫苗保護力不佳的國家,想要防堵住Delta變種病毒,勢必要付出更高的社會成本。相比之下,買疫苗的錢就變得很少了。

感染Delta後,體內的病毒量增加,侵入更多人體細胞,破壞力當然增強,因此住院和重症的比率也隨之增加,差不多是2.5倍。症狀不同了,以頭痛,喉嚨痛、流鼻水和發燒為主。之前有的咳嗽和嗅覺喪失的症狀變少了。

這樣是不是變得很容易理解呢?Delta特性如此不同,要當成是另一種病毒。認知決定一切,有了充份的理解,才能接受,不怕痛去打第2劑第3劑的疫苗,配合更嚴格的個人防護和隔離措施

▲作者建議更遠的社交距離和更嚴格的個人防護。(圖/記者李毓康攝)

Delta在S蛋白上有9種突變。免疫逃疫,疫苗效果變差是必然的,因為疫苗誘發出的抗體,是針對原先原始株的S蛋白,抗體作用的專一性很高,抗原蛋白質改變的位置抗體可能無法結合,中和的效果變差。

mRNA疫苗的優勢在於,除了體液B細胞大量的抗體免疫外,特異性T細胞,CD4+,CD8+的免疫反應也很強,還能分泌干擾素伽瑪IFNG攻擊病毒。雖然mRNA的保護力在疫苗中算突出,但是面對Delta一千倍的「人」海戰術,保護力還是明顯下降了

熱門點閱》

► 病毒量更多 傳染力更強!五項研究揭Delta變種侵略性

► 防疫缺「系統性」校內檢測 台灣校園防線最大盲點

► 王志鵬/美日英澳齊聚西太平洋抗中 台灣西南海域卻低調安靜

► 陳志恆/為獲讚美不願做 父母該聚焦孩子「正向意圖」

● 本文獲得作者授權,轉載自「BillyPan 潘建志醫師」臉書專頁,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