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八二三砲戰回顧 台海風湧依舊

我們想讓你知道…台灣除了要有因應戰爭危機的憂患意識,也須懂得「趨和避戰」的道理。

▲823砲戰前,國防部長俞大維忙於巡視馬祖高登島防務。(圖/取自國防部期刊)

●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今年是「八二三砲戰」63週年。1958年8月23日,中共對我金門外島展開密集砲擊,在短短44天內,方圓150平方公里的土地,承受了47萬發砲彈。這是中共繼1954年9月3日炮擊金門後,挑起的第二次台海危機。單就軍事意義而論,兩次危機都和中共1954至1955年展開的東南沿海軍事行動有關。

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1954年8月9日會議討論通過的一項軍事計畫,學者推論其戰略目標是:先奪取台灣在東南沿海據有的島嶼,並掌握制空權;俟條件成熟時,再攻佔台灣本島,完成「國家統一」。顯見受到韓戰後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中共的對台「軍事鬥爭」,已經作好「長期化」的準備。

中共軍事佈局受制

毛澤東生前曾告訴其助理,砲擊金門是一場「戰爭邊緣遊戲」,並認為美國也是如此看待。我認為,中共砲擊金門,從軍事作戰轉變成政治作戰,除了國軍堅強抵抗,讓共軍無法越雷池一步之外,就是因為「計畫趕不上變化」,內外形勢都對中共的軍事行動產生制約。

▲金門守軍砲戰開始後,通信中斷,砲兵營長當機立斷反擊,壓制共軍砲火。(圖/取自國防部期刊)

第一,中共於1958年開始推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本想藉砲擊金門「出口轉內銷」,達成動員群眾的效果;但實施結果卻因過於冒進,使農業生產陷入困境,並造成中國大陸嚴重的大饑荒,迫使中共無法再對外進行一場勞民傷財的戰爭。

第二,前蘇聯領導人史達林1953年去世,繼任的赫魯雪夫於1956年蘇共「20大」開始,對史達林的個人崇拜進行批判。這與毛澤東對史達林的評價相左,且中共不滿赫魯雪夫對美國採取和平共存政策,因毛澤東強調「階級鬥爭」,提倡「不斷革命論」,並認為赫氏走的是「修正主義路線」。因此,中蘇兩國雖有盟約關係,但毛事前並未告知對方砲擊金門的決定,也欲藉此測試蘇聯支持中共的程度

第三,毛澤東曾坦承,823砲擊金門的主要目的,是「偵察美國人的決心,考驗美國人的決心。」韓戰爆發後,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下令第七艦隊協防台灣。1954年12月,雙方簽《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5年1月,美國參眾兩院通過《台灣決議案》,授權總統得緊急用兵協防台灣。僅管如此,中共仍不確定美國當時協防台灣的範圍,是否包括外島以及是否協助台灣進攻大陸。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共要避免與美國衝突。

第四,1954年「日內瓦會議」和1955年「萬隆會議」,是中共進軍國際舞台的開始,軍事此時成為對外政策的工具。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政變,美軍隨即登陸黎巴嫩,毛澤東則欲藉砲擊金門表態,支持阿拉伯國家反抗「美國帝國主義」。與此同時,中共也欲試探與美國談判的可能性。

1958年9月15日,中美開始在華沙舉行會談。此時中共外交人員獲知,美國可能提出以國軍撤守金、馬,換取中共放棄奪取台、澎。為避免美國製造「兩個中國」,毛澤東決定不攻占金、馬。而採取金、馬、台、澎「一籃子」解決方案。因此,中共於1958年10月,宣布對金門實施「單打雙不打」,直到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以及中共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當天,中共才宣布停止砲擊金門。

▲M55自走榴砲,八二三砲戰。(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和平仍瞬息萬變

砲聲過後,金門曾扮演兩岸和平橋樑的角色。1990年9月11日,兩岸紅十字會代表在金門就海上遣返事宜商簽協議。1992年11月7日,我方解除戰地政務後,金馬地區由戰場轉變為兩岸和解的試驗場。2001年,政府實施「離島建設條例」,正式開放「小三通」,逐漸形成金廈(金門-廈門)生活圈和閩南金三角(福州─泉州─廈門)經濟圈。2007年3月底,台灣決定把「小三通」範圍擴及澎湖地區,為規劃「大三通」提供有力基礎。

823砲戰使兩岸得以長期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但現狀隨時都有可能變化,尤其中共並未放棄對台動武的主張。1995至1996年,台海爆發第三次危機,起因是中共不滿李登輝總統1995年6月的美國之行。李在母校康乃爾大學發表「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演講,被中共指為公開挑戰「一中原則」;但實際上,中共是在抗議即將舉行的台灣首次總統直選

▲前總統李登輝。(圖/記者劉康彥攝)

對於中共以飛彈製造這次台海危機,兩岸似有祕密管道「通氣」,都不希望事態擴大。而美國面對該次危機,最初「不知如何是好」,直到最後一刻才由柯林頓總統下令派遣航母戰鬥群,結束另一場「戰爭邊緣遊戲」。

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後不久,我曾應中共軍方智庫之邀,組國、民、新三黨代表團,訪問對岸廈門的一個軍營,受到當地中共駐軍的熱情接待,大家都嗅不出當年戰爭危機的氣氛。

2016年民進黨取得執政地位後,兩岸關係急轉直下,台灣已成為外人眼中「地表最危險的地方」。尤其近期因為阿富汗變天,有人擔心「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台灣雖不是阿富汗,但兩岸緊張情勢確實不斷升高。

因應台海局勢 團結自強趨和

而提到阿富汗情勢,蔡英文總統指出「台灣唯一的選項就是讓自己更強大、更團結、更堅定保衛自己。」蔡總統特別提到823砲戰,強調「為了守住自己的家園,台灣人民不分先來後到,軍民一心,終於擊退威脅,這場戰役的勝利,就是最好的證明。」

▲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圖/取自軍聞社)

兵法有云:「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灣除了要有因應戰爭危機的憂患意識,也須懂得「趨和避戰」的道理。所以,在「可操之在我」的部分,努力緩和兩岸緊張關係,也是台灣的選項。

對岸一名軍方智庫人士在兩岸學術研討會上說,如果爆發第四次台海危機,絕不會以「戰爭邊緣遊戲」收場,因為中美關係及雙方實力對比都已和過去不同,且中共不會讓戰爭留下「尾大不掉」的局面。我認為,兩岸「以和為貴」,我們也不希望金門再次淪為戰場。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原標題為「回顧「八二三砲戰」,看今天臺海緊張情勢」。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熱門點閱》

► 林祖嘉/當沖降稅延三年 股市交易如賭場

► 154隻貓安樂死引議!走私動物如何處置?律師四點建議

► 陳牧民/阿富汗混亂局勢 塔利班怎麼解?

► 張宇韶/曾被蒙古帝國統治 阿富汗中國蜜月期能多久?

趙春山專欄

趙春山專欄 趙春山

曾任政大國關中心副主任、東亞所及俄羅斯所所長,並參與政府中國大陸事務諮詢工作,見證兩岸關係不同階段的發展。深信只有兩岸和平對話才能創造兩岸互利共贏的局面。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