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後不一定會被處罰!?檢察官說明「微罪不舉」

屋主誠意降價 找好屋趁現在

▲▼法官,法院,判決,宣判,法庭,無罪推定。(圖/視覺中國)

▲微罪不舉之法理,在實務上運用頗多。(圖/視覺中國)

記者吳銘峯/台北報導

犯了罪一定會被處罰嗎?一定要吃刑責嗎?有檢察官PO文指出,其實部分輕微罪刑符合法定要件,並經過檢察官審酌,就可以依照「微罪不舉」之法理,做出「職權不起訴處分」或「緩起訴處分」,被告沒有刑責。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台灣司法人權進步協會常務理事、橋頭地檢署主任檢察官徐弘儒指出,所謂「職權不起訴處分」,係指檢察官依《刑事訴訟法》第253條之規定,對於不得上訴第三審法院的案件,包含最重本刑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以及竊盜、侵占、詐欺、背信、恐嚇與贓物等輕微案件,得參酌刑法第57條例所列事項,如犯罪之動機、目的、手段、犯罪行為人之品行、犯後態度等,認為以不起訴處分為適當時,將涉嫌犯罪之被告,依職權作出不起訴處分,意即檢察官對於符合起訴門檻的案件,得以裁量起訴或不起訴,故稱之為「相對之不起訴處分」或「起訴便宜原則」。

徐弘儒解釋,目前實務上檢察官運用此一制度,除符合法定要件外,多會審酌被告並無前科,且已坦承犯罪深具悔意,而犯罪情節亦屬輕微損害非鉅或已繳回犯罪所得,另有被害人或告訴人之案件,亦會考量被害人或告訴人所表示之意見,認為被告歷經偵查程序即已達懲罰自新之效果,而決定給予被告不起訴處分。

徐弘儒最後表示,其實從新聞上就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案例,例如:「婦人倒車撞死幼女深感自責,檢方不起訴」、「女嬰趴睡死,老公不追究,母不起訴」、「女大生偷啤酒賠5千元獲不起訴」、「8旬老翁選舉收賄被逮,坦承犯案獲檢職權不起訴」等,以上案例即是《刑事訴訟法》第253條「微罪不舉」立法精神之充分實現,亦是貫徹「寬嚴並進」、「訴訟經濟」之刑事政策,更讓犯錯者有真心悔過、重新向上之機會。
 

05/21 全台詐欺最新數據

更多新聞
619 3 2016 損失金額(元) 更多新聞

※ 資料來源:內政部警政署165打詐儀錶板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法律熱門新聞

雷皓明/幫別人簽名犯偽造文書嗎

使用身分證產生器 犯偽造文書罪

劉哲嘉/搶黃燈肇事仍有刑責

東森集團助更保不遺餘力

湯文章/被害人的獨立上訴權

劉北元/光折紙蓮花養不活自己

更保新北分會公私協力安置更生人

柯怡如/監視器的保護與侵害界線

名律李永然新書 剖析繼承家事相關法律問題

黃致傑/公安可凍結帳戶、限制出境

吳景欽/營業處所裝攝影機有罪嗎

艾格諾先生雪花餅獲金馬青睞

雷皓明/精神賠償怎樣才告的成?

李永然/防假律師詐訴訟費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